一场足球赛,两座生态城。本周末“苏超”第五轮,徐州队将客场迎战泰州队。这场绿茵场上的较量,恰似两座城市在生态转型之路上的竞逐。
逐绿新生
暮色笼罩下,潘安湖波光粼粼,池杉林深处传来阵阵鸟鸣;400公里外的溱湖湿地,麋鹿悠然踏过芦苇丛,残阳为蜿蜒水道镶上金边。这两处如今风景如画之地,往昔却是另一番模样。
面对不同的生态环境,徐泰两地开出了特色鲜明的治理“药方”。
展开剩余77%徐州曾因煤而兴,也饱受采煤塌陷之苦。村庄异地搬迁、基本农田整理、采煤塌陷地复垦、生态环境修复、湿地景观开发……自2010年起,徐州创新提出“五位一体”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,一系列治理方略在42.33万亩采煤塌陷区落地生根。
如今,潘安湖、九里湖、安国湖三大采煤塌陷区蝶变为国家级湿地公园,不仅吸引了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栖息,也重塑了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的城市肌理。
泰州的“主战场”则在水系经络。这座拥有97.8公里长江岸线的水城,率先启动“健康长江泰州行动”,建立长江流域首个集监测、评估、预警于一体的智慧平台。近年来长江泰州段水质持续改善,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,主要入江支流Ⅲ类水体比例达100%。
泰州在溱湖湿地治理上先后投入几十亿元,实施退耕还湿、退渔还湿,经过二十余年系统修复与保护,昔日的渔业水域已蜕变为长三角“城市绿肺”,负氧离子浓度突破8000个/立方厘米,国家Ⅱ类水质滋养着万物生灵。
徐州彰显资源型城市“壮士断腕”的决心,泰州体现滨水城市“精雕细琢”的智慧,两地共同验证了“量体裁衣”是生态治理的最优解答。
点绿成金
生态修复不是终点,生态资源的经济转化,考验着城市的创新思维。
“父亲说,他挖了一辈子煤,没想到女儿在他‘挖空’的地上,开出了‘风景’。”在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,“90后”船娘朱雪宁一边驾船,一边向游客们讲述“黑金变绿水”的故事。
曾经依赖煤炭的矿工们,如今依托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资源,成功转型为文创店店主、民宿老板、专业导游,找到了致富新门路。2000多名当地居民捧上了热腾腾的生态“饭碗”。
生态底色浓,“生态+”活力迸发。从潘安湖上的一艘游船,到马庄村村民手里的一个香包,再到各种特色村不断涌现,一幅文旅融合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州大地上慢慢展开。
在泰州,生态优势同样在被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。
“既能欣赏美景,又能学习湿地的相关知识,太棒啦!”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里,游客王艺诺认真聆听导游的介绍。
近年来,泰州充分利用溱湖湿地等生态资源,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,创建了多个省级和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。丰富的生态产品应用场景,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,提升了公众生态保护参与度。
“生态优”促进“产业兴”。借助溱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优势,泰州还汇聚周边镇、村特色资源,借助优质的生态资源、本土节庆活动,大力发展康养产业、特色农业等。
向绿重塑
从城市规划到产业布局,从文化建设到市民生活,全方位构建绿色发展体系,徐泰两地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。
看徐州,淘汰落后产能,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,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同时,徐州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,发展数字经济、医药健康等产业,逐步摆脱对传统资源产业的依赖,实现城市发展动能的转换。传统产业“发新芽”、新兴产业“长成林”、未来产业“快生根”,助力徐州高质量发展。
看泰州,一方面运用绿色技术对精细化工及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“绿色化”改造;另一方面,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、新型食品、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前瞻布局集成电路材料、绿色智能船舶、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,以发展“含绿量”提升增长“含金量”。
无论是徐州对塌陷地的治理,还是泰州对湿地的修复,都历经重重困难,但凭借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,最终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,这与足球场上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不谋而合。相信未来,徐州和泰州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,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坚实步伐。
徐州市生态环境局
泰州市生态环境局
发布于:北京市